肝胆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分类 > 肝胆科

诊治胆石症的几点体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3-13  浏览次数:
诊治胆石症的几点体会

胆石症患病率较高,多数伴有胆道炎症,现就个人对此病的诊治体会,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诊治胆道结石必须联系他脏

(一)肝胆表里:“胆在肝之短叶间”(《难经•四十二难》),与肝相为表里,生理上同主琉泄,病理上互为影响。情志郁结导致肝病者,均可及于胆腑,或致肝胆同病。气郁可引起其它诸郁。肝经有湿热,尤易及胆,成为肝胆湿热,影响其升降气机,湿热蕴久,可以成石。

(二)胆胃同病:肝胆与胃相邻,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胃与胆腐熟、消化水谷。诸凡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同样是胆、胃疾患的致病原因。临床上胃病(炎症或溃疡)、胃脘痛、嘈杂,伴见胁痛、口苦而査知胆囊炎、胆石症者,从笔者二年来观察200例的资料分析,约占60%。一经发现胆胃同病,及时兼顾治之,胆石症发作期或间歇期,亦应联系及胃,胆胃宜降为顺,据证而参以和胃理气降逆之品。

(三)胆与脾(胰),胆为甲木,疏土助运。胆腑功能障碍,疏泄失常,容易导致脾病。脾运不力,内湿易生,三焦不利,湿犯于胆,既可郁而化热,又易与胃热相合,故脾与胆亦相互影响。

从考证所知,古代所谓脾的“散膏半斤”即是胰腺,故言脾者已包括胰、胆中湿热病邪,每易流注胰内。

(四)胆心相关:《灵枢》提到“足少阳之正……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其支者循胸出胁”,说明胆与心及心包络均有关联。临床上遇到心痛、胸痹时发者,应诊查有无胆病,若胆有石,及时治之,可使心痛缓解。反之,胆石剧痛,有可能影响心经,如导致心血不畅,心气不足之证,治法当先养心理气行瘀。待心病控制以后,再治胆病,或心胆同治。

《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载:“少阳脉至、乍数乍疏。”征诸临床,胆石症急性发作期,中年以上之人可见脉来不匀,或促或结,也是由于心胆相关,病及心主,恙情较重之征。

由上所述,对胆石症应从整体着眼,重视脏腑间的联系,方能提髙防治效果。

二、胆道之湿多与热合但亦可寒化

肝胆湿热蕴结,久而成石,治疗胆石症多用清利湿热之品,已属常法。但是,病理的发展决非截然不变。胆石症与黄疸相似,在病程中可以出现湿从寒化,虽不甚多见,但亦值得重视。

形成寒湿的基础是阳气不振。一是素体脾阳不足,易生内寒,与湿相合。二是在病程中由于服用清热苦寒之剂太过(包括药量与用药时间)。病证由阳转阴,脾胃受损,阳气内虚,升降斡旋失调,肝胆经络阻滞。据个人体会,以后者较多。

湿从寒化者,表现为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上腹右胁下痛处喜暖,大便易溏,投以通腑药则便泄不已,面色萎黄无华,每多见于合并慢性胰腺炎的患者。

从湿热转化为寒湿,往往有一个移行的过程。亦即在数日之内既有湿热证候,又兼寒的征象。如口苦口干而不欲饮水,苔黄转腻转白,右胁上腹疼痛而喜暖,阵发加剧而间有绞痛灼痛等。在此期间,具有寒热兼夹的特点,治法宜温清并施、视其寒热的偏胜而有所侧重。

—旦寒湿之象较著,个人经验常用制附子为主药。附子具有温通作用,其性善走。每剂用量一般为5~6克,寒盛者用10克。关于配伍用药,大致有如下要点:

1.制附子配柴胡以入肝(胆)经。痛甚者配以姜黄,加重木香用量。

2.内寒之源主要在脾,故制附子应配炒白术。舌苔白腻较著者,配炒苍术。

3.黄疸而兼腹胀、胁痛,制附子配茵陈、炙鸡金、海金沙、通草等(配取吴鞠通二金汤意)。

4.大便不畅,腑实内寒者,制附子配大黄。

5.结石较大者,制附子配皂角刺、京三棱、参三七、赤白芍等。

6.右胁下、上腹痛而部位较广,按之不濡,制附子配生薏仁、败酱草,取薏苡附子败酱散意。

三、治法宜疏宜通还当兼顾脾胃

胆既有病,疏泄失常,治法宜疏。胆为腑,腑宜通,胆道结石,法尤宜通。疏、通之法,可使气机畅行,湿热下泄,胆液循其常道,结石可以排出。从广义而言,疏亦属于通法。

关于具体用药,胆石症在急性发作期,疏、通必须并用,疏肝理气利胆与通腑导热相辅而投。疏理之品,首选柴胡,其次如枳壳、青陈皮、郁金、延胡索、白芍、娑罗子等等。

据个人体验,凡胆石症具有胸闷脘痞,胁痛,舌苔薄白,因受寒而诱发者,宜用苏梗,或以苏梗与柴胡同用。按:苏梗之温性较轻,一般湿热证亦不属禁忌,《本草崇原》曾谓其“气味辛平”,"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唯此纯良”。

通腑一般必用大黄,根据痞、满、燥征而配用枳实、厚朴、芒硝,凡热证实证而体质较壮者,大黄可适当多用,以冀祛邪务尽。大黄不但能增加肝胆汁的分泌,又能弛缓俄狄氏括约肌,且抗菌谱较广,副作用较小,一般认为是胆道疾患的良药(《武汉医学院学报》(10):55,1981)。

芒硝不仅用于汤剂(冲服),还可外敷,每次30~60克,纸包平铺,外用纱布包敷于胆囊疼痛之部位,12小时取下,每日一次至二次,连用数日,以疼痛痞满好转为度,是方便、有效、价廉的辅助治疗措施。

脾胃为后天之本,胆石症的病因、症状都与脾胃有联系。若审证不确、苦寒过度,尤伤脾胃。故治疗胆石症必须兼顾脾胃功能。例如平素当注意饮食有节,既病之后尤当注意。饮食宜热、软、细嚼,五味适度,少食肥甘,荤素得宜。脾胃有湿者,宜伍芳化祛湿。胃中气滞者,宜佐和胃行气。如平素脾运不力,大便溏薄,稍用通导之剂,大便泄下甚多者,还应参用健脾方药。作者观察160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有明显脾虚(气虚)证者占11.2%(《中医杂志》(7):22,1983),且治效较差,几乎没有近期治愈,故防治脾虚的问题应予重视。

调理脾胃之用药,应防壅滞气机,故一般不用黄芪、党参。常用健脾药如炒淮山药,炒白术、炙甘草、茯苓等。和胃药如炒陈皮、砂仁(或壳)、煨木香等。鉴于脾胃既虚,易致食滞,故当佐用山楂、六曲、炙内金等消滞健胃之品。

此外,除药物内服之外,针灸(包括体针、耳穴埋针、指压)配合饮食疗法,对排石亦有一定疗效。
www.bytzyg.com
 

名医介绍

更多>>

张振芳 主任中医师 “中国特技名医”荣誉称号

张振芳主任中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深造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擅长于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在中医药治疗糖...

张德蕴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德蕴,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人文医学荣誉奖获得者,河北省首届百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rdq...

张德英 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近40年,全国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推拿疗法杂志》专家编委。曾先...

冯金竹 中医内、妇科专家

冯金竹中医内科妇科专家从事临床内、妇科50多年,擅长治疗:妇科: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早衰、多囊卵巢、卵巢...

张再康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后 硕士生导师

张再康主任医师教授双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继承人,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

白玉明 脾胃病专家

白玉明脾胃病专家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在临床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近30年,治愈患者无数,屡起沉疴,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平脉辨证...

牛广斌 暂不出诊

牛广斌,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先后就学于河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批省优秀中医人才,国...

于文涛 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于文涛,1995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并兼任中华...

王四平 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四平,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

侯志会 疼痛专家

侯志会疼痛病专家中医世家,从事临床二十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秉承家学,潜心钻研攻克医学顽症“不死的...

张智慧 男科专家

张智慧男科疾病妇科疾病男女不孕不育症...

曹丽静 临床医学博士

曹丽静临床医学博士教授河北中医学院(原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于著名的内...

刘喆智 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

刘喆智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擅长推拿、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外治法。运用推拿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颈肩腰腿各部病症...

魏丽新 中医临床 副主任医师

魏丽新中医临床副主任医师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理论扎实,经验丰...

马惠荣 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马惠荣,女,博士后(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诊断学会理事...

冯瑞雪

冯瑞雪,女,学士学位。一九九一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曾师从李士懋、田淑霄、刘保和等名师学习,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

刘保和 教授 主任医师

刘保和...

李军辉 主治医师 眼科专家

李军辉主治医师眼科专家,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眼科临近20年,河北省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著名...

花金芳 副主任医师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花金芳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副主任医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药科学院第一届中医硕士研究生,师从...

游龙 主任医师

河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游龙主任医师出诊百医堂,游龙行医近40年,专业特长:中西医诊治糖尿病及肾、眼、神经、心脑血管、胃...

班光国医学博士

班光国博士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擅长特色病症:内科病—感冒、咳嗽、哮喘、各种过敏性...

卢月英 暂不出诊

卢月英教授主任医师70年代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自受道以来已从事临床工作台40余年,始终潜心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治...

专家答疑

更多>>
2015 © 版权所有:石家庄百医堂中医馆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中路166号
电话:0311-68070116、68078318
访问量: